随着国内制造体系的成熟与消费升级的深化,卫浴行业正从“功能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高端卫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年增速达15%,远超行业整体5%的增速。但与此同时,本土卫浴企业面临“上下挤压”的竞争困局:国际高端品牌如“当代”“汉斯格雅”垄断塔尖市场,大众品牌如“九牧”“TOTO”占据主流渠道,大量代工企业虽具备制造优势,却陷入“有产能无品牌”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构建系统化的品牌营销策略,成为本土卫浴企业实现从“制造强者”到“品牌化”跨越的核心。
一、行业洞察:找准消费升级下的需求空位
卫浴品牌营销的前提,是精准捕捉行业需求变化与竞争空白。消费升级下,卫浴空间的属性已从“实用场所”升级为“居家私享空间”,消费者的需求呈现两大核心变化:一是从“标准化品质”向“个性化表达”跃迁,传统大众品牌的流水线产品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二是从“功能满足”向“情感共鸣”延伸,用户希望通过卫浴产品传递个人审美,甚至获得“自我对话”的精神体验。
当前市场存在明显的“风格空位”:国际高端品牌以“德系硬朗”“极简精工”为核心标签,如“汉斯格雅”的产品设计强调线条刚毅、功能至上;大众品牌则聚焦“性价比”与“标准化”,缺乏文化与情感属性。这种格局下,“融合本土文化的高端个性化定制”成为未被充分挖掘的市场机会——既承接消费升级的品质需求,又以文化差异区别于国际品牌,为本土企业提供了突围方向。
二、品牌定位:锚定“自身优势+文化特色”的心智坐标
品牌定位是营销策略的核心,关键在于找到“竞争差异”与“自身基因”的契合点。对于具备制造积淀的本土卫浴企业而言,切忌盲目对标国际品牌或陷入价格战,而应从“竞争者、市场、消费者、自身”四维度构建定位逻辑。
以思和慕静的转型为例,在对接非常差异前,思和慕静已具备行业稀缺的全链条优势,但这些优势始终处于“分散状态”,未能形成破局合力:制造端,德国工厂同步德系顶尖标准,平均从业超10年的手工打磨团队可实现70%产品手工定制,既能保证国际级品质稳定性,又具备标准化生产难以企及的细节把控力;
设计端,为全球60个高端品牌提供设计支持,深度理解高端市场的审美与功能需求;品控端,标准严苛到让供应商“接近崩溃”——电镀层厚度、产品ABC三面平整度均要求“零糙点”,细微纹路偏差都不被容忍。
但矛盾在于,这些优势“各成孤岛”:面对“当代”“汉斯格雅”的“德系硬朗精工”标签,其“德国工厂”优势反而陷入“同质化认知”;面对“九牧”“TOTO”的“标准化性价比”,其“手工打磨”又因成本高、定位模糊被质疑“不接地气”。简言之,它有“做高端的实力”,却没回答“做什么样的高端、凭什么让消费者选”的核心问题。
非常差异的核心思路是“先找市场空位,再嵌自身优势”,让定位成为“所有优势的集合点”与“所有竞品的空白点”:
竞争维度:抓国际品牌的“隐性短板”:国际高端品牌的“德系硬朗风格”,本质是西方“外放型审美”的体现,强调功能与视觉张力,却忽略了卫浴“私享空间”的核心属性——消费者在此需要的是“静谧松弛”,而非“视觉冲击”。这一“风格盲区”,正是本土品牌的差异化入口。
消费者维度:挖高端需求的“未被满足点”:消费升级下,高端用户买卫浴不再是“买好用的产品”,而是“买能呼应自我的生活方式”。国际品牌能满足“高端身份认同”,却无法提供“东方文化共鸣”;大众品牌能满足“基础品质”,却无法承载“个性化表达”——“有东方审美、有情感温度的高端定制”,成为市场真空。
自身维度:让优势与空位“精准匹配”:思和慕静的“手工打磨团队”,恰好是“定制化”的核心支撑(标准化生产做不到细节个性化);“严苛品控”是“高端化”的底气(零糙点标准契合高端用户对细节的苛求);“全球设计经验”则保证了“定制不跑偏”(既懂东方审美,又不脱离国际高端趋势)——这些优势,刚好能填满市场空位。
文化维度:给差异化“找土壤支撑”:中国传统“内敛文化”“静美哲学”(如园林“藏景”、书法“留白”),与卫浴“私享、静谧”的属性天然契合。“静美”不是“无设计”,而是“将奢华藏于细节”,这与国际品牌的“外放硬朗”形成鲜明对比,且是国际品牌无法复制的文化壁垒。
当四重维度形成共振,“具备东方‘静美’风格的高端定制卫浴品牌”这一定位便水到渠成——既释放了德国工厂、手工打磨的硬实力,又以“静美”文化建立了差异化,彻底跳出“上下挤压”的困局。定位需转化为消费者能理解的“心智语言”。“奢华藏于静美”的广告语,正是品牌定位的精准传递:“奢华”对应德国工厂、全球设计的高端基因,解决“是不是高端”的疑问;“静美”点出与国际品牌的风格差异,传递东方审美;“藏于”二字则呼应东方内敛文化——奢华不在表面浮夸,而在手工打磨的细节里;静美不在单调简约,而在私享空间的松弛感里。
三、品牌背书构建:让消费者更易于信任和感知
高端卫浴单价高、决策周期长,消费者的“信任成本”是关键。在金恩卫浴项目中,我们为其提炼出“一个在德国有工厂的国内品牌”作为信任状,既突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又用口语化表达便于口碑传播,直接破解“本土品牌做不了高端”的认知误区。将“严苛品控”从口号变的具象化——展示手工打磨师傅的从业年限、品控环节对“零糙点”的检测流程,让“匠人精神”可被看见、可被验证,降低用户决策疑虑。
四、让品牌有效落地
品牌定位最终需通过产品落地,产品配称的核心是“让每一款产品都呼应品牌理念”。
思和慕静围绕“静美”理念,打造了“场景化+情感化”的产品矩阵:“东方意境”系列用中式纹样、山水元素呼应文化认同;“手工艺术”系列用手绘、雕刻赋予产品人文温度;“典雅欧洲”系列兼顾欧式风情偏好;“未来都市”系列以科技感承载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每个系列都是“静美”定位的具象化,让用户在使用中真正感知“奢华藏于静美”的品牌理念。
五、总结
好的定位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基于市场、竞争、自身、文化的深度推演。思和慕静的转型实践,恰恰印证了本土卫浴品牌突破“上下挤压”困局的核心逻辑:卫浴品牌营销策略的关键,从来不是“堆砌亮点”,而是“精准串联”——以行业洞察找到需求空位,以多维度推演锚定差异化定位,以信任体系降低决策门槛,以产品配称落地用户体验,最终将分散的制造优势转化为不可复制的品牌竞争力。这不仅是单个品牌的突围路径,更为消费升级浪潮下,本土卫浴行业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卫浴品牌营销策略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