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作为房地产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始终保持着万亿级市场规模。以装饰板材领域为例,仅国内市场规模就达2500亿,体量大、需求稳,但行业却长期陷入“内卷”困境:企业扎堆同一卖点、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多数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模糊不清。在此背景下,构建清晰的品牌营销策略,成为建材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一、跳出同质化红海,抢占心智空位
建材行业的同质化困境,本质是“认知同质化”。以装饰板材为例,几乎所有品牌都将“环保、无甲醛”作为核心卖点——这一现象源于消费者对装修污染的焦虑,但过度聚焦单一维度,最终导致“所有品牌都在争夺同一个心智位置”。消费者面对海量选择时,难以分辨差异,只能通过价格判断价值,倒逼企业陷入低价竞争。
破局的核心在于寻找未被占据的心智空位。就像汽车行业中,宝马定位于“驾驶乐趣”、沃尔沃锚定“安全”、奔驰聚焦“豪华商务”,每个品牌都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独特位置。建材企业需跳出行业惯性思维,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挖掘未被满足的核心诉求。例如,除了环保,消费者对建材的“耐用性”“稳定性”“适配性”等需求同样强烈,这些都可能成为差异化定位的突破口。
二、回归建材行业本质
建材产品的本质是什么?不同于快消品,建材多属于“高单价、高使用年限、高频使用”的超级耐用品,如板材、瓷砖、门窗等,其核心价值往往超越表面特性。以板材为例,“无甲醛”是基础环保要求,但消费者更在意长期使用中的“抗变形、耐承重”——这是橱柜、衣柜等定制家具的核心功能需求,也是行业客诉的主要来源。
品牌营销需回归产品本质,将核心价值转化为品牌符号。企业应深入分析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是原料优势(如优质木材、特殊工艺),还是性能优势(如抗腐蚀、高强度)?将这种优势提炼为消费者易懂的语言,形成“一说就懂”的认知。例如,强调“30年不变形”比单纯说“品质好”更具体,更能打动注重长期价值的消费者。
三、构建清晰的产品体系
建材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多而杂”的问题:同一品类下有多个系列,功能重叠、卖点模糊,既让内部资源分散,也让消费者难以选择。这种混乱直接导致“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消费者无法识别产品差异,只能默认“同质同价”。科学的产品体系策略应做到聚焦拳头产品,实现价值分层。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战略产品”:集中资源打造1-2款拳头产品,承载品牌核心价值(如“高强度板材”),成为品牌的“代言人”;区分“利润产品”与“走量产品”:利润产品突出高端特性(如特殊工艺、定制服务),走量产品满足基础需求,形成价格带覆盖;避免产品在内部出现打架的现象,确保每个产品系列有独特卖点,如“防潮系列”“阻燃系列”,让消费者能在3秒内分辨差异,快速匹配自身需求。
通过清晰的产品体系,消费者能直观感知“不同产品对应不同价值”,企业也能摆脱“一刀切”的价格战,实现品牌溢价。
四、视觉与传播协同,强化认知渗透
建材品牌的“隐形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视觉与传播的模糊。多数品牌缺乏统一的视觉符号,广告语空洞(如“环保健康”“品质卓越”),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留下印象,有效的品牌传播需做到视觉的锤子+语言的钉子。用简洁有力的广告语传递核心价值,直接关联产品本质。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上,使用强辨识度的符号,如动物IP(狮子象征“力量与耐用”)、色彩(如蓝色代表“环保”,红色代表“热情”),让消费者形成记忆点与认知。
五、建材行业板材佳诺威案例
佳诺威集团的转型案例,正是上述策略的生动实践。作为年产能超百万立方米的装饰板材ODM巨头,其虽具备全球领先的生产设备与高品质原料供应链,却长期困于“为他人作嫁衣”的代工模式——产品多而杂(涵盖OSB、LSB、艾香板等十余个系列),对外缺乏统一认知,对内资源难以聚焦,陷入“好产品卖不出溢价”的僵局。
在非常差异品牌营销策划公司的战略赋能下,佳诺威的破局路径呈现出清晰的策略逻辑:跳出行业扎堆的“环保无醛”红海,基于“板材作为超级耐用品,稳定耐用是核心诉求”的本质洞察,将品牌定位为“高强度环保板材”,既保留“环保”这一基础信任状,又以“高强度”建立差异化认知,直击消费者对橱柜变形、柜体断裂的核心痛点;在产品端,非常差异团队对原有杂乱的产品线进行战略梳理,聚焦“高强度”这一核心价值,区分出“超强承重系列”(针对厨房柜体等强功能场景)、“防潮耐用系列”(针对卫浴间等特殊环境)等细分品类,每个系列都有明确的场景标签与技术参数,让B端经销商与C端消费者能快速匹配需求;
非常差异为佳诺威板材品牌锚定“高强度”这一本质需求,将品牌定位为“高强度环保板材”;推出子品牌“美耐狮”,以狮子IP传递“耐用”特性,广告语“抗变形超耐用”直击消费者痛点;让“美耐狮=耐用板材”的印象深入心智。
通过这一系列策略,佳诺威不仅完成了从“幕后供应商”到“自主品牌领导者”的转型,更实现了产品溢价提升(高端系列价格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20%),其核心在于以“高强度”为战略锚点,将企业原有生产优势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品牌价值,最终在同质化市场中撕开了一道心智缺口。
建材行业的品牌竞争,早已不是“产品比拼”,而是“心智争夺”。企业需跳出同质化泥潭,回归产品本质,通过差异化定位、清晰产品体系、协同传播,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独特位置。唯有如此,才能从“价格战的红海”驶向“高溢价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