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的服装品牌市场规模已达1.2万亿元,赛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过去多数品牌依赖服装风格、选址优势和线下大面积铺放广告的传统获客模式,导致品牌陷入品质下滑的恶性循环,用户粘性越来越弱。想要跳出这一困境,关键在于摆脱“卖衣服”的单一思维,从产品竞争转化到心智竞争的营销策略,通过精准的核心定位,结合流行趋势、场景化搭建来构建品牌竞争力。
一、聚焦细分赛道,锚定核心定位
服装品牌要想做好营销策略,关键先立好品牌定位这一战略“指南针”。真正的精准定位,不是盲目追求热门赛道,而是深度洞察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在满足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品牌文化价值,真正打入用户的情感心智当中,打造专属的品牌标签。
相较于成人服装赛道需求丰富、款式、风格多元化的特点,童装品牌领域则聚焦面料安全、价格亲民、实用耐穿等基础需求,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生长速度较快,衣物更换频繁,因此更注重性价比和耐用性,而容易忽略对时尚感和品牌文化的追求。而3-8岁是儿童审美认知形成的关键期,童装是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且国内高端童装市场被国际品牌垄断,而国产高端童装正面临“高端等于洋品牌”和“儿童注重实用而无需高端服装”的认知误区,导致市场存在这一需求空白。
非常差异在服务TOYI童装品牌时,恰好围绕“打造国人自己的高端童装品牌”这一核心诉求。针对消费者对高端国产品牌存在的信任危机,团队紧扣90后精英家长的民族自信趋势,将TOYI的“高端”定义转化为“文化+品质”双重价值,在满足优质面料、精致工艺物理需求同时,重构童装的审美价值维度,提出“童装是审美启蒙第一载体”的主张,将TOYI童装品牌锁定“气质与心灵的启迪”的核心定位,契合家长对儿童气质,心灵,自信,修养的培养需求,又成功填补高端国产童装市场空白,实现从实用价值到文化价值的跨越。
二、精准捕捉服装品牌流行趋势
服装品牌对“流行”定义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大众消费者对审美偏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变化的直观体现,仅凭设计师主观的判断极易与市场脱节。头部服装品牌UR,通过组建上百人的买手与设计师团队,结合门店的销售数据和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对服装的热门讨论话题来调整选品和设计方向。例如夏季主推“海岸奇想”系列,迎合大家对夏日清凉的体验;秋冬的“Reflected City”系列满足城市人对自我表达的追求;还通过适配春节等节日融入东方文化元素。这些细分系列不仅符合大众的审美偏好,还符合生活方式的变化,成为市场上流行的趋势象征。
流行趋势的精准捕捉不是模式化的复制套路,而是精准的转化路径,既要精准捕捉流行密码,更要结合品牌定位与目标客群做适配转化。比如甜酷风流行时,少女品牌可加入蕾丝与金属配饰的碰撞;美拉德风格畅销时,可结合复古棕色系与皮质单品的融合,打造出别独特的复古韵味;柔和色系流行时,男装品牌可用于衬衫、针织衫等基础款,女装品牌则可延伸至连衣裙、外套、夹克等,让流行趋势为品牌风格服务,而非让品牌沦为趋势的“追随者”。
三、服装+配饰场景联动,激活连带消费
服装品牌的本质是应用于生活场景,不同的场景需适配不同的服装与配饰组合,而帽子、包包、鞋履等配饰,正是让场景穿搭更完整、更有风格的关键。
场景化营销不是只是把产品通过简单罗列的方式展示出来,而是要打造衣服和配饰融合的完整生活方案,让消费者能直观看到产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消费者的搭配和购买的欲望。例如ZARA服装品牌,曾根据季节温差和城市通勤热点,在实体店设置了昼夜穿搭分隔区域,把休闲包、轻薄针织衫、百搭风衣和设计感围巾、踝靴等配饰组合展示,让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从白天到夜晚的穿搭变化,这种场景化的搭配方式,正好解决了消费者“早晚温差大、通勤穿搭要灵活”的问题,同时组合搭配的模式也帮助消费者省去了自行搭配的时间和精力,大大提升了购物体验,让产品需求从单一服装购买延伸到整体穿搭方案,连带激活了配饰消费,为服装品牌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长。
如今服装品牌的竞争已从“卖产品”到“卖价值”转化,只有精准立足品牌定位,找准细分赛道,快速捕捉流行元素并构建有温度的场景化服务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在品牌的存量市场中突围。非常差异通过TOYI的营销策略破局,成功填补“高端国产童装的美育价值空白”。服装行业的竞争本质在于心智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双重较量。专业的品牌营销策略,则成为帮助品牌发掘“未被满足的需求”、构建差异化壁垒,并最终实现与目标人群深度共鸣的关键所在。